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2015年12月12日22:37:06 發表評論 3,850 次瀏覽
幣安

導語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博士及其團隊近日發表了中國核心系列報告的開篇之作,報告顯示自2000年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突飛猛進,中國對歐洲、亞洲、中東以及非洲出口的重要程度已比肩甚至超越美國。但報告提醒,由於加工貿易佔中國進口比重較大,衡量他國與中國的實際貿易關聯需剔除其影響。德銀預測,未來五年國際貿易格局或將保持相對穩定。

8月人民幣的溫和貶值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劇烈的震動,美國主要股票市場在隨後的幾周里下跌了近12%。這樣的市場反應讓我們感到吃驚。

市場是否反應過度了呢?如果此事發生在2000年,那答案是肯定的。彼時,美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核心(圖1)。美國GDP佔全球GDP的30%,吸納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直接投資和五分之一的商品及勞務出口。經濟總量第二名的日本也難以望其項背,GDP佔比14%,僅吸納了全球6% 的出口和不足1%的直接投資。而中國GDP只佔3.5%,吸納全球3.2%的出口和3%的直接投資。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然而,在此後的15年,世界經濟格局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圖2)。2014年,中國GDP佔全球GDP的比例飆升至13.5%(美國22.5%),吸納全球10%的出口(美國12.5%)和10.5%的直接投資(美國7.5%)。日本的經濟總量佔比則跌落至6%。由此可見,8月的市場反應也不是毫無根據。

此時,研究中國對世界經濟各方面的影響力就變得意義非凡。本報告側重探討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核心地位。

當下,作為世界經濟雙核的中美在經濟走勢上表現出反向趨勢。美國經濟走強,2016年或將延續此趨勢。同時,中國則處在經濟轉型的下降通道中,預計2016年經濟增速將持續下滑。由於對中美出口依賴程度的不同,其他國家因此將表現出差異化的經濟走勢。在此背景下,準確衡量各國對中美貿易的依賴度變得至關重要。

同時,隨着全球供應鏈的延伸,各國經濟聯繫的複雜度不斷加深,單純的雙邊貿易數據很難反應各國的真實需求。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加工貿易對進口數據的影響尤其重大。

中國進口崛起 國際貿易“雙核”格局形成

國際貿易的傳統測算方法是將海關進出口數據進行直接統計。如果只看單純統計結果,中國經濟的核心地位不容小覷。2014年,作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吸納全球出口貨物的10.1%,僅次於美國的13.2%,遠超德國、日本等其他G7國家(圖3)。

通過中國2014年進口佔比與G7國家自1980至今的進口佔比峰值對比,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顯示出中國進口的崛起(圖4)。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根據單純出口統計數據,可以描繪出世界各國對中美兩國的出口依賴度地圖(圖5)。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深藍:對美國的出口超出對中國出口的10%;

淺藍:對美國的出口超出對中國出口的3%但是不足10%;

灰色:對美國和對中國的出口差距小於3%;

淺紅:對中國的出口超出對美國出口的3%但是不足10%;

深紅:對中國的出口超出對美國出口的10%。

以單純出口數據計算,亞洲、中東以及非洲的絕大部分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額佔有絕對優勢。對於歐洲的大多數國家,中國已成長為與美國同等重要的出口市場。美國作為南美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也逐漸被動搖。G7國家和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只有印度、英國、意大利、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的出口額大於中國。

加工貿易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

考慮到中國“世界工廠”的國情,若要準確衡量貿易夥伴國對中國最終進口需求的依賴度,需要從中國總進口額中剔除加工貿易所涉及的進口數據。

在2014年,加工貿易進口額約佔中國總貨物進口額的27%。通過模型將中國加工貿易進口額剔除之後,中美在進口方面的區域競爭則趨於均衡狀態(圖6):中國依然是中亞、大洋洲、中東和非洲大部、巴西、智利和俄羅斯的最大出口市場,而美國在各大洲也保有舉足輕重的貿易地位。有趣的是即使在東亞地區,中美在國際貿易方面的影響力也是趨於平衡的,中國並沒有佔據絕對地位。其中,調整使台灣地區、韓國和日本對中美出口依賴度的變化最大。投資人可能會驚訝於這一結論,畢竟近年來日本和韓國的官方數據都表明其對中國出口額大於對美國出口額。除此之外圖6還顯示,智利並沒有十分依賴中國,部分南非國家也從依賴中國變為更依賴美國(紅色變成藍色)。因此,對加工貿易數據的調整有助於揭示隱藏在複雜的全球供應鏈中各國間實際的經濟聯繫。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如前文所述,中國加工貿易進口額的剔除,將導致不少國家對中美出口依賴度的變化。圖7至9詳細比較了這些國家調整前後與中美的貿易關係。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2014年,台灣地區40%的出口銷往中國,只有10%銷往美國。但剔除加工貿易額進而衡量最終國內需求時,30%的出口佔比差額縮小至3%(出口20%銷往中國,17%銷往美國)。對韓國而言,數據調整使其從嚴重依賴中國變為對中美具有相當的依賴度;而日本則從依賴中國變為更加依賴美國(圖8)。

圖9中,藍色菱形表示數據調整前一國對中美國出口比例的差異,橙色方塊表示數據調整後一國對中美出口比例的差異,藍色柱狀圖顯示該國數據調整前後出口比例差異的變化。可以看出調整對台灣地區、韓國和日本的出口比例差異變化最大。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另外,對加工貿易的數據調整也會對全球貿易總需求的衡量產生較大的影響。2014年,中國進口佔全球貿易總額10.1%(圖3),但中國國內實際需求只佔全球貿易總額的7.4%(圖10)。相反,美國和日本,作為中國加工貿易品的最終需求國,數據調整使他們的進口佔比分別提高了0.8和0.3個百分點(圖10)。

報告提醒,本研究只對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的加工貿易數據進行了調整,並未對美國的加工貿易數據進行調整,由此可能使各國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降低。但報告也指出,美國的加工貿易佔比很小,因此不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最終結果。

2005-2014 全球貿易重心轉移及中國的崛起

過去十年,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顯著提升。對比2005和2014年剔除加工貿易的進口額前後的國際貿易情況,除北美和中美洲外,其他大洲的色彩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2005年藍色(國際貿易更多依賴美國)顯而易見是主導顏色,而2014年紅色(國際貿易更多依賴中國)和藍色在地域上的分布趨於平衡。

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在2005年中國的國際貿易影響力更多的是受政治因素驅動。比如,西半球唯一一個更依賴中國作為出口市場的國家是古巴,伊朗是中東地區少數幾個對中國貿易額多於美國的國家之一,沒有一個歐洲國家更依賴中國,甚至連俄羅斯當時對美國的出口額也與中國相當。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歐洲:從傾美轉向中性

就經濟規模和全球影響力而言,歐洲的變化對於全球格局非常重要。歐洲通常被視為美國的盟友,因此2005年的歐洲對外貿易更傾向於美國毫不奇怪,當時沒有一個歐洲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額多於對美國的出口額。

然而之後的10年貿易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俄羅斯和烏克蘭對中國的出口多於美國,更讓人震驚的是,幾乎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都變得更加中性,他們出口到中國和美國的規模或多或少但都處於中性水平。我們估算認為,2014年,德國有5.8%的商品和勞務出口到中國,並被中國消費,德國出口到美國的這一數值為7%;2014年,法國出口到中國和美國的比例分別是4.2%和5.9%;英國出口仍然更依賴美國,但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差距由2005年的11.5%迅速縮小至5.3%。

美國影響力的下降和中國影響力的上升這兩個因素共同造成了上述轉變。在過去的十年間,法國和德國出口到中國的比例翻了一番,歐洲出口到中國的比例翻了不止一倍。然而同一時期,上述三個地區出口到美國的比例卻都出現了下降。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東亞、東盟和大洋洲:從以美國為中心轉向多元混合

2005至2014年間,東亞、東盟和大洋洲地區的貿易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對中國和美國的出口趨於平衡。2005年,除了澳大利亞、緬甸、蒙古和朝鮮外,所有該區域內國家對外貿易都是以美國為中心,但到了2014年,該區域內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國的國家僅有日本、越南和柬埔寨。中國成為新西蘭、老撾、新加坡和台灣地區的主要出口市場。事實上,由於中國人對奶粉的強大需求,2014年新西蘭出口到中國的奶粉幾乎相當於其出口到日本、歐洲和美國的總和。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越南出口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考慮到越南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美越之間緊密的貿易關係預示着中美在這一地區的競爭還遠未結束。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非洲:中國略佔上風

2005年,對於非洲外貿而言,中國的重要性要小於美國。當時,只有6個非洲國家出口到中國的規模大於美國,包括尼日利亞、埃及等所有非洲重要經濟體都更依賴美國。

但到2014年,除蘇丹以外的非洲國家都變得更加依賴中國,這一定程度上受到安哥拉和剛果(布)等國家大宗商品出口的影響。46個非洲國家中,26個國家對中國的出口明顯多於美國,12個國家(包括埃及和尼日利亞)對中國和美國的出口大致相當。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中東、中南亞:重建“絲綢之路”

中東和中亞地區的變化和非洲一樣驚人。2005年,美國主導了中東絕大多數國家的外貿,中國僅在伊朗、也門和阿曼佔有較多的出口,但2014年,美國失去對伊拉克出口的主導權,土耳其和敘利亞從更依賴美國變成中性,即使是美國的最佳盟友——沙特阿拉伯也變得比以前更少依賴美國。中東地區對中國和美國的貿易趨於平衡。

在全球所有地區中,中亞受到中國經濟影響的效應最為顯著。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都變得非常依賴中國作為他們的出口市場,而2005年時中國對這些地區的出口影響力遠不如現在。這三個國家聯接起中國到伊朗的絲綢之路,這和中國政府所倡導和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相一致。

南亞地區仍然更多依賴美國,但美國在該地區的主導力也出現變弱的跡象。過去出口非常依賴美國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如今對美國和中國出口之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大宗商品驅動

中國在南美地區的地位得到提升並不出奇,巴西、智利兩大大宗商品出口國更依賴對中國出口,阿根廷過去更依賴美國,但2014其對中國和美國的出口趨於平衡。秘魯仍然更依賴美國,但其依賴程度也出現了小幅下降。

有趣的是,古巴是個例外。2005年,古巴對中國的出口達11%,對美國的出口僅有0.1%,十年後,古巴對中國的出口降至9.6%,對美國的出口升至0.4%,隨着美國和古巴雙邊關係的正常化,美國有望吸引更多的古巴出口。這樣的例子在其他國家也出現過,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比如,越南對美出口從2005年的18.8%升至2014年的21.2%,增速快於同期越南對中國的出口(從2005年的9.5%升至2014年的10.1%)。可見,國家之間的政治發展能快速改變其經濟的影響力。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OECD、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

從地域上看,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已經升至和美國相當的水平,但實際上兩國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異。美國仍然主導着發達國家的出口市場,而中國出口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大宗商品出口國。剔除加工貿易因素後,除美國之外的33個OECD成員國中,僅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對中國的出口多於美國;35個新興市場國家中,11個國家更依賴中國作為出口市場;70個發展中國家中,34個國家更依賴中國作為出口市場。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儘管相對過去中國的影響力顯著提升,但從絕對值來看,中國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力仍比美國小得多。中國在過去十年間在國家貿易格局中的地位飛速提升,剔除加工貿易因素後,2005年,中國佔全球貨物進口的比重僅為3.3%,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美國全球貨物進口的比例為17.5%)。不到十年的時間,中國的佔比升至7.4%,超過美國的一半(美國的佔比為14%)。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中國加工貿易的下降

2005年以來,加工貿易佔中國進出口的比例持續下降(圖24)。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分母變大——國內最終需求增長和出口結構優化(原生出口商品增加);二是分子變小——從事加工貿易的組裝企業受成本上升影響外遷至其他國家。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這一總體趨勢和單一貿易夥伴國對華出口變動趨勢相一致。2005年約有70%的台灣地區加工貿易出口到中國,但2014年這一比例降至50%,不過,和台灣地區、日本及其他國家相比,韓國出口到中國的加工貿易額僅有小幅下降,這可能和韓國電子產業近幾年的強勁發展有關,尤其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有兩個國家例外——越南和印度,這兩個國家對中國的加工貿易出口都出現了顯著上升。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準確衡量出口依賴度對預測出口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報告在本節通過舉例說明研究成果潛在的投資運用。

圖26和27比較了亞洲和大洋洲主要經濟體對中美兩國出口佔比分布在對中加工貿易出口數據調整前後的情況。其中,韓國、日本、菲律賓三國從依賴中國市場變為更依賴美國市場。例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佔比從30%降至14.5%,對美國的出口佔比從12%升至17%。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報告通過圖28至30說明了調整加工貿易出口額對準確預測相關出口國2015年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圖中前文提及的韓國、日本、菲律賓用橙色柱狀體表示,他們左側是更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右側是更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虛線表示小組內國家數據均值。

可以明顯看出,不管是出口增長、匯率強度還是股票市場表現,韓國、日本和菲律賓都更接近於美國依賴度高的國家,而有別於對中國依賴度高的國家。因此,要預測這些國家的市場表現需要基於剔除了加工貿易額影響的最終需求方。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未來五年國際貿易格局或將保持相對穩定

中美在國際貿易領域的核心地位將保持相對穩定

報告預測,國際貿易格局在經歷了2005至2014年間的巨變後,未來五年或將保持相對穩定的態勢。

在非洲,很多國家屬於大宗商品出口國,因而對中國的依賴度更高。這種強聯繫源於出口商品的性質和中國的經濟結構特性。雖然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對大宗商品的進口需求或將維持在較高水平,因此,出口國對中美出口比例的差距或將保持現有水平。報告對南美、中東和中亞也持有相似預期。

歐洲各國雖然不是大宗商品出口國,但對中美的出口增長趨勢也在近年來趨於平衡。歐洲大部分國家從2005年對美依賴度更高轉變為在2014年趨於中性,變化主要發生在2005至2011年間。在此六年中,歐洲28國對中國的出口總額年均增長率達18.3%,同時期對美出口總額的年均增長率僅有4%。這一狀態在2011年發生了變化。2011年至2014年間,歐洲對中國的總出口年均增速下降至4.8%,只略高於同期對美出口增速的3.7%(圖31)。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國際貿易格局在東亞和東南亞將表現出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動比較豐富。一方面,TPP的簽訂將有助於美國作為亞洲國家(如韓國)出口市場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國也在大力推進與東盟、韓國和日本間的貿易協定。值得關注的是,李克強總理、韓國總統以及日本首相在11月1日就如何加強相互間的經濟聯繫進行了討論。這是過去三年來這三個國家領導人的首次會晤,它預示着亞洲區域內貿易對話的開啟。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在趨於均衡的大背景下,各國具體的貿易趨勢還是會有不同。就拿歐洲最大的三個國家為例,德國和法國對中美貿易增速的趨勢與歐洲大陸的整體趨勢吻合——2011年前增速差距加大,隨後降低(圖32、圖33),與此相對,英國對中美兩國的出口增速差距越來越大(圖34)。如果英國跟隨歐洲整體的趨勢,那我們在未來應該看到增速差距的縮小。

謹慎地解讀中國進口額在2015年的下滑

2015年前九個月,中國進口額同比減少16%(圖35)。而在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中國進口額在2009年也只下跌了11.5%。這是否說明中國的貿易核心地位將就此開始走下坡路?

報告指出,我們需要謹慎地解讀中國進口額在2015年的下滑,因為2015年的進口下降來自於價格因素,剔除13.5%的進口價格下降因素,中國進口量在前九個月僅下跌了2.2%,這一下降幅度實際上小於2009年3.8%的進口量下降。

另外需要關注不同商品的表現。價格大幅下降的初級商品在進口量方面相對穩定,例如,礦產品進口額下降了25.5%,進口量只小幅下滑了1.8%。食品的進口表現出強勢上漲,漲幅9.9%。另外兩類進口量上漲的種類包括化學品及其他零部件和雜項製品。

真正的進口量下降只發生在兩個進口佔比相對較小的種類:半成品和運輸設備。2015年至今他們的進口量分別下降了19%(2009年下降7%)和15%(2009年上升3%)。半成品進口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加工貿易的加速下滑;運輸設備進口下降的原因可能來自於中國持續的反腐行動,使得豪華車進口數量銳減。但這兩類商品只佔2014年中國總進口的6%和7.5%(圖36)。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中國核心系列報告預告

本報告着重研究了中國在國際貨物貿易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接下來的系列研究將從其他角度說明中國經濟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如果大家驚訝於本文所述的中國在國際貨物貿易中的表現,那就請看看下圖。

德意志銀行:國際貿易邁入中美雙核時代

作者:張智威/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曾黎/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

編譯:吳越 劉婉萄/CBNRI研究員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研究院

收銀唄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